返回旧版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新闻资讯  |  政策文件
关爱心灵  护航成长
心理健康辅导员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最新通知
最新通知

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

专业技能培训


推荐新闻
  
一例关于社交焦虑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来源:中国江苏网 | 作者:咸大伟 | 发布时间: 2022-04-20 | 308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 个案基本资料

(一) 来访者一般资料

来访者,女,某学院大一学生,苏北某县城人,18岁,汉族,身高160 cm左右。

(二) 求助方式

某一科目任课老师介绍。

(三) 第一印象

来访者长相较好,年貌相符,身材适中略显瘦,较秀气,衣着普通偏休闲,穿休闲夹克、牛仔裤、运动鞋,挎着单肩布包,扎个马尾,言语流畅,语速平缓,表达清晰,自知能力良好,对老师有礼貌,对咨询带有明显期待,在咨询中,一直低着头,和咨询师基本没有目光的接触。

(四) 来访者的主诉及主要问题

来访者主诉为不敢和别人交往,害怕和别人有视线的接触。持续时间将近4年。此症状最初出现是初三下学期,那时是稍有显现,高一下学期时很明显,上课时不敢和老师对视,不能有视线上的接触。大学里,不仅仅是上课时不敢和老师对视,平时和同学也不敢对视,特别是在路上走着遇到自己认识的人会感觉很尴尬,眼睛不知往哪看。现已严重影响到听课效果,感觉特别不好的时候会逃课。

(五) 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出生在苏北某县城,独生女,家庭无精神病史,一直和父母生活。父亲是当地小学老师,做过教务主任,母亲一直没有固定工作,靠接一些零活赚钱。父母是经过媒人介绍结婚的,婚后感情一直还不错。父亲比较专制,认为来访者只要把学习搞好就可以了,母亲神经很大条。来访者和父母的关系一般,交流不多,特别是和父亲的交流,如果表达自己不同意见时,会和父亲有争吵。

小学时比较听话,怕爸爸。在学校里很内向,不和别人说话,上课不举手发言,但因为爸爸是教务主任,老师都会比较关注来访者,学习成绩很好。同时擅长跳绳、踢毽子等游戏,因此身边的同学都很关注,也会主动找她玩。所以在读小学期间,并没有感受到人际方面的压力。现在回想起来,来访者觉得那是她人生中很快乐的时光。

初中时就读私立学校,过的全日制住宿生活。从那时起,来访者开始慢慢变了,很不开心,孤独,不再是同学、老师关注的焦点,感到焦虑、困惑。与同学在一起很拘束,融不进任何人的生活。对别人的缺点很苛刻,与人不愉快的相处让来访者开始怀疑自己。同时一直为自己发言就脸红、不敢上台演讲等事情感到恐惧、焦虑和羞愧。

初三下学期参加提招考试,被丹阳最好的高中录取。但和尖子生在一起度过的一学期被当时的来访者看作人生的第一个低谷,班级排名一下到了33名。上课反应没有其他同学快,听课很吃力,经常听不懂,作业不会做,错很多。高一第一学期下来,觉得所有女生都不待见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一个人,对此感到羞耻。高一第二学期分班,没有分到特别好的班,过得很开心,同学也都意外的很喜欢自己,和同桌成了好朋友,妈妈在学校外面租房子陪读。“那时的我早已是个超敏感的人了,小心翼翼地享受着人际的快乐”。高二选择文科,之后便开始了十分痛苦的生活。高三第二学期时已经听不了课,“整天处于紧张、恐惧、懊悔、深度痛苦、平静、绝望之中,几乎一刻不停。”

进入大学后,本想好好学习,但由于不敢和老师有视线接触,几乎都是非常痛苦地坐在教室里硬捱。特别是联系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社工专业),担心会因为自己的情况以后不能做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二、 因素分析

(一) 认知因素

消极认知为主,存在不合理观念,认为自己的问题非常严重,非常糟糕,很难改变,进而认为自己难以有所作为,会觉得因为自己问题的严重性以后无法结婚、无法正常工作。来访者反复强调的是:我觉得别人也发现了我的不正常,他们和我交往会觉得很尴尬,大家都不愿意和我一起;我觉得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自己也没有什么优点,以后也不能像大家一样正常生活。

(二) 情感因素

来访者情绪表现较为消极,会谈中稍有紧张,语速平缓,能主动谈及自己的问题和困扰。情感表达与情境较为一致,绝大部分时间表现得很消极,对自己没有信心。

(三) 行为因素

来访者基本上能履行作为一名大学生的生活,但已影响到了学习,平时听课效果不好,如果感觉情况糟糕的话,甚至要用逃课来回避。人际关系比较紧张,不敢和同学走得太近,怕别人发现自己的问题,和别人也没有太多的交往,特别是男生。来访者食欲一般,胃口不是特别好;睡眠也不是太好,有的时候会因为这个问题的困扰导致入睡比较困难。

(四) 个案概念化

来访者由于自身性格、父母教养方式及从初中起的人际交往经历等一系列原因,导致来访者的自我评价较低,从最开始的不再是老师、同学关注的焦点而产生的焦虑、困惑到人际的慢慢疏离,最后发展为害怕和别人有视线接触,害怕和别人交往的人际交往焦虑障碍。

从认知行为疗法来看,来访者有“我不够优秀,我不够好”的核心信念: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因为担心、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问题,回避人际交往,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待着,无法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经常是哪里也不去就待在宿舍里。来访者认为“自己很没有用,什么都不如别人”,“自己的问题特别严重、特别糟糕”,“如果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来的问题不能解决的话,自己以后的人生就没有希望了,会无法工作,无法结婚”。而且来访者一直坚信自己的问题太严重了,根本就无法解决,经常是悲观消极的处在这样的情绪里。

三、 咨询过程

(一) 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来访者解决她的问题。运用认知疗法,多维度进行评估,帮助来访者做出更好的自我觉察,能够识别负性自动思维,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那些不合理观念,并运用认知重建技术矫正来访者不合理的认知,建立合理的认知观念;运用行为治疗,帮助来访者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习得新的行为模式,改善来访者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习得健康的人际交往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能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

(二) 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咨询初期,收集资料、建立关系与评估问题(第1~3次咨询)

咨询师以来访者为中心,使用心理咨询的参与性技术,通过积极关注、共情、理解等咨询技术,使来访者感到无条件的被尊重、被接纳,从而对咨询师产生了信任感,初步建立了较好的咨询关系。来访者也表示,和咨询师在一起感觉比较轻松,能够开放自己,正视自己的问题。

在这一阶段来访者充分表达了她目前的状况对她的学习、生活的影响。上课不敢看老师的眼睛,不敢坐在教室的前排,只是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如果感觉状况比较糟糕的时候甚至用逃课来应对;在生活中,来访者住在混合宿舍,和同班同学交往很少,大部分时候都是独来独往,偶尔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候会感觉浑身不自在、尴尬,想要尽快逃避,大部分时间宁愿一个人。

在此过程中,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对她的成长史做了较细致的梳理,同时在咨询师的陪伴下,来访者对自己的悲观情绪进行了一些处理,情绪得到了较好的宣泄和释放,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与自己的过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此阶段,咨询师特别对来访者身上的一些积极因素予以说明,以增强来访者改变的信心。在第三次咨询中开始帮助来访者梳理认知中的不合理的观念,让她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及过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对症状也有了大概了解。

通过对来访者成长史及基本资料的了解,双方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并采用认知行为的方法。首先进行认知行为评估以帮助来访者更好地做出自我觉察;其次,和来访者一起识别负性自动思维,对其进行分析,并检查负性自动思维正反两方面的证据;然后,用较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帮助来访者识别和应对她的功能不良认知和想法,最终能够达到思维、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并告知来访者咨询师会根据咨询的具体情况安排家庭作业,需来访者积极配合完成。

第二阶段:工作阶段(第4~8次,主要运用认知行为技术)

此阶段的咨询重点是针对来访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改变其原有的消极、不合理的认知模式,促进新认知、新行为的产生和巩固。

(1) 运用认知疗法,帮助来访者识别其负性自动思维,进行分析,并检查负性自动思维正反两方面的证据,帮助来访者能够用比较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识别和应对来访者的功能不良认知和想法,最终能够达到思维、情绪和行为的改变。

在咨询中采用识别负性自动思维表单对来访者的负性自动思维进行识别,在与来访者讨论这个列表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在认知、情绪层面对来访者进行了干预。但从当时情绪评估来看,前后的差别还不是特别明显,虽说来访者的认知有了一些松动,但还不足以改变其行为。由此可见,对于负性自动化思维的识别及干预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在更深的层面上对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者核心信念进行澄清。

(2) 采用暴露疗法,帮助来访者改变其人际交往不敢与别人目光对视,回避交往的行为。一般来说,焦虑的来访者常常会回避某种行为。如同本案例的来访者,因为害怕和别人有目光的接触,导致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回避和别人交流的机会,大部分时间都是独处。因此,在咨询中,咨询师鼓励来访者通过暴露的方法着手改变其人际交往的回避行为。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商定人际暴露的级别和具体内容,并进行练习。具体内容包括现实暴露及想象暴露。通过逐级暴露,反复体验焦虑水平下降的过程,来访者在进入相应焦虑情境的时候焦虑程度就会逐渐下降。这一过程的重点是制订适宜的暴露等级,确立有效的暴露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暴露针对焦虑情绪起作用。

第三阶段:结束(第9次)

简单处理分离,鼓励来访者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接受人生挑战。

第九次咨询的时候,来访者先和咨询师分享了她最近一周经历,自己感觉比以前要好了,宿舍同学交往能较为轻松、自如,和班级同学交往的情况也比以前好多了,和别人也能有些视线的交流了。这一周没有逃过课,上课时虽然坐的位置还是比较靠后,但不像原来那么紧张了。来访者告诉咨询师,她自己在互联网上搜索到南京的一家咨询培训机构,其中有一项就是专门针对像她这种情况的训练,她已经报名去参加了一次,感觉效果还可以。

之后暑假来临,咨询师针对来访者的表现及来访者的自我评价,讨论结束咨询,并与来访者讨论了咨询结束之后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问题。来访者表示自己有信心将咨询的效果巩固下去,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推广和强化。咨询师和来访者进行了分离处理,并鼓励来访者积极、自信地面对生活,接受人生的挑战。

四、 教育建议

(一) 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处理和汇报制度,确保四级网络运转顺畅

自2014年来,我校建构了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收到了较好效果,但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学院心理辅导员流动性大、专业化资质不足;学院心理健康信息月报表上报不及时;寝室长层面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等。为了保证四级网络运转更加顺畅,学院心理辅导员一旦确定,原则上不能更换;同时,各学院要做好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长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每一位同学。

(二) 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意识

要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模式下进行开放式的教育。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要学习、了解精神卫生知识,关注学生心理卫生健康状况。特别是学生工作队伍,要注意日常与学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近亲属沟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着力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多种媒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强化全员育人氛围。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三) 努力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是观念的创新。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各级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都必须转变理念,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心理素质观念。不能仅仅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点缀”,而应该视其为有益的补充,视为完善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途径。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创新。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加强专题网站建设,并通过QQ、微信等网络工具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气息。

(四) 加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020年1月份开始的新冠疫情,给大学生的学习、返校、外出等造成困难,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抑郁、心理压力等负性情绪,严重的会造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引发精神疾患。虽然现在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但疫情对学生的影响还在继续,因此需加强全校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科普宣传,对各学院报告的疑似心理问题学生做好心理评估,在伦理规范下开展心理教育和咨询,摸排重点关注学生群体,发现心理危机者协助学院做好心理干预和转介工作。

案例点评

所选案例具有代表性,案例分析内容详实,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规范性良好。本案例反映的是大一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焦虑情绪调适,主要表现为不敢和别人交往,害怕和别人有视线接触。作者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的技术,分三个阶段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调适:运用认知疗法,多维度进行评估,帮助来访者做出更好的自我觉察,识别负性自动思维;运用认知重建技术矫正来访者不合理的认知,建立合理的认知观念;运用行为治疗,帮助来访者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改善来访者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习得健康的人际交往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最后,提出合理可行的教育建议,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