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  新闻资讯  |  政策文件
关爱心灵  护航成长
心理健康辅导员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最新通知
最新通知

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

专业技能培训


推荐新闻
  
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作者:王申连 | 发布时间: 2022-06-02 | 2586 次浏览 | 分享到: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生活幸福、成人成才及贡献社会的“软”保障。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发现和及时干预的力度。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本处于身心尚不成熟、易感心理行为问题的生命发展阶段,又遇转型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生活实践形势,致使各种可能影响毕生发展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疾病乃至极端事件在他们身上层出不穷。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从实际出发创新制度和政策设计,统筹搭建沟通和协作平台,科学制定激励和监督机制,并提供人才、经费、物质和组织保障,把学校、家庭、医院、社区和社会等多方力量整合调动起来,形成多元镶嵌、协同联动的常态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其实质是以广阔和开放的视野整合形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共同体。共同体各方根据不同梯次未成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特点和服务需求科学创新协同理念,动态变更协同机制,多层次提供“适合的”心理健康服务。

开展促进性心理健康服务

对于健康常态的未成年人群体,要着眼于“治未病”主动开展促进性心理健康服务以助力心理发展,通过强心健心护心防发展之患于未然。每个身心健康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有接受心理健康服务以顺利渡过各个心理发展阶段的需要,而“发展总是指向更高水平的适应,指向更成熟、更丰富、更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促进性心理健康服务就是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将满足他们当下和长远的内在发展性需要、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作为价值定位,通过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自觉创设支持性综合环境,致力于儿童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心理品质的优化、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是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注重前端预防、基础夯实和效果累成的战略性诉求的一种积极应答。

促进性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围绕共同目标在协同框架内各尽其责。学校和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卷涉最深、所受影响最大的两种环境,理应成为首要责任主体。学校是制度化环境,通过开设专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和活动,提供发展性心理咨询和辅导,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和环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素等方式,提升儿童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态度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帮助他们顺利渡过发展性危机,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家庭是生活化环境,温馨、平静、安全、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孕育儿童健康心灵、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港湾。家长通过学校和社会等各种渠道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自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在温馨陪伴和支持互动中获得心理健康成长。社区通过积极自设或外引专业资源开展未成年人促进性心理健康服务,尤需对留守、流动、单亲、残障和贫困等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予以特别关注。社会在政府主导下通过网络、电视、报刊、书籍等媒介向社会成员宣传和浸润积极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知识,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和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氛围。协同框架内各尽其责,既可分享服务经验和资源,又可避免低层次叠加服务,让儿童在充满立体化心理支持的教育环境和日常生活中,实现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积极发展和协调统一。

开展矫正性心理健康服务

异常是相对正常而言的,但心理异常如此复杂,我们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实践中,权且根据程度将之分为轻度和重度。轻度异常就是儿童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出现了某些问题并受到其困扰,但还未达到疾病程度;而重度异常是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达到了疾病程度。“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对于心理轻度异常的未成年人群体,要及时进行矫正性心理健康服务。也就是说,针对儿童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适应、人际、学习、情绪、人格及行为等方面的轻度异常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助其全面深刻地理解自我及问题情境,重建心理生活平衡与和谐。及时专业的矫正性干预,可防止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

当儿童出现轻度心理异常的时候,家校沟通与协同是首先要创建的服务联盟。学校拥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具备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专业能力和便利条件,是开展矫正性心理健康服务的核心力量。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学科教师和班主任配合支持下,通过与儿童建立真诚恰适的咨访关系,共同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求可能的建设性对策,而咨询和辅导的途径可以是面询,也可以是网络、热线或信件。儿童轻度心理异常的矫正需要家长参与其中并积极配合和有效支持,依需提供有价值的生活背景资料,主动学习科学有效的心理问题化解策略及注意事项,形成家校协同的儿童心理问题综合干预方案。这种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某些时候离不开医疗系统精神科医生的介入指导。精神科医生既可为心理健康教师的咨询和辅导作案例督导,也可经由学校组织协调为问题学生家长作方法指导,至于是常规督导或指导还是针对性地就某个案例进行督导或指导,取决于学校和家长的实际需要。当然,社区和社会也不能置身事外。家长可就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通过热线、网络、面询等方式求助于社区内或社会上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社区还可为特殊家庭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主动提供特殊关照。不过,学校、家庭、医院、社区和社会等多方资源的整合,要以遵循心理健康服务伦理为前提。

开展治疗性心理健康服务

重度心理异常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精神病及其他心理或精神疾病,在未成年人身上常见的具体包括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学习障碍、进食障碍及网络成瘾等。这些疾患持续时间长,对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破坏力强,需尽快得到科学专业的正规治疗。儿童重度心理异常的原因已不限于心理社会因素,还可能具有生物遗传基础,因而不能仅靠心理辅导或行为矫正,还可能需要药物治疗。这就意味着对重度心理异常未成年人开展治疗性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学校和家庭在多元协同大框架下通过政府协调与医院精神科结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同盟。

学校在精神科医生指导或督导下,对重度心理异常儿童进行初步评估和尝试干预,将高风险危重个案通过已建立的常规绿色通道转介给医院,由资深精神科医生提供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服务。医院将转介儿童的诊断结果、治疗方案及后续协同服务方案反馈给学校,学校根据精神科医生关于医教协同服务的医嘱,对就医期间仍能上学或休学后复学的儿童做好跟踪随访和跟进辅导,并定期交流信息。学校与医院建立集评估、诊断、治疗与康复为一体的医教结合的未成年人心理疾病康复体系。当然,整个过程都要通过深度沟通征得家长同意和支持,可由家长陪同孩子去医院接受治疗并从医生那里获得相关医疗信息和知识。社区和社会在专业伦理框架内,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为心理病患儿童家庭尤其是特殊家庭提供必要帮助和支持。此外,政府要主导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心理危机协同防控体系,在未成年人心理危机事件突发时,学校、家庭、医院、社区和社会能够做到专业性强、反应快、响应度高的联防联控联通联动。

(本文系江苏社科优青科研资助项目“新时代江苏‘适合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人才科研资助项目“后疫情时代南京‘适合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20BM104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南京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院)